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,全州总面积4.5万平方公里,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,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,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,西南与青海黄南州、果洛州接壤,东面和北部与本省陇南、定西、临夏毗邻。境内海拔1100—4900米,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。全州分三个自然类型区,南部为岷迭山区,群峦叠嶂,山大沟深,气候比较温和,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;东部为丘陵山地,高寒阴湿,农林牧兼营;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,是全省主要牧区。州府合作市海拔2960米,平均气温1.7℃,没有绝对无霜期。
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,辖夏河、玛曲、碌曲、卓尼、迭部、临潭、舟曲七县和合作市,99个乡(镇、街道办),州内有藏、汉、回、土、蒙等24个民族,总人口73万人,其中藏族人口占53.9%。
甘南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,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,自然风光秀丽,文物古迹众多,民族特色浓郁,风土人情独特;有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莲花山和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桑科草原、黄河首曲、大峪沟、沙滩森林公园等几十处优美的自然景区;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夏河拉卜楞寺、卓尼禅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121座藏传佛教寺院;有天险腊子口、俄界会议遗址和甘加八角城等二十多处历史遗址;有香浪节、晒佛节、采花节、花儿会、插箭节等几十种民俗节庆活动,旅游资源独具特色。
甘南地下矿藏贮量丰富,现已探明有金、铜、铁、锑、硅石、铅、锌等各种矿产地270处,探明矿种24种,其中14个矿种贮量居全省前五位,黄金产量居全省第一位,矿产潜在经济价值100多亿元。境内有天然草原4084万亩,占土地总面积的70.28%,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848万亩,80%的天然草场联片集中,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场中自然载畜能力较强高、耐放牧性最大的草场,理论载畜量达620万个羊单位。甘南有林地1382万亩,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面积的30%,森林蓄积量占全省总量的45%,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药材、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。
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河流较多,水资源丰富。全州自产水量101.1亿立米,入境水总量为153亿立米,总水量达到254.1亿立米。白龙江、黄河、洮河、大夏河“一江三河”及其120多条分支河流纵横全州。全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361万千瓦,技术可开发量215万千瓦。截止目前,已建成水电站181座,总装机容量达130.6万千瓦,占技术可开发量的61%;在建水电站39座,总装机容量47.5万千瓦,占技术可开发量的22%,总投资37.4亿元。在建和已建成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规模达到178.1万千瓦,开发率达到全州技术可开发量215万千瓦的82.8%。其中:黄河流域已建成水电站63座,装机容量达62.2万千瓦。
甘南州水利事业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,为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。截止2013年底,小型农田水利建设: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821处,其中:自流引水渠476条(处),机电灌溉工程341处,水轮泵站4处、8台,发展灌溉面积24.05千公顷,其中林木果灌溉面积8.98千公顷。牧区节水灌溉建设:国家先后给我州安排了22项干旱草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,总投资4078.76万元,发展灌溉面积1.64万亩。全州共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1486处,解决了农牧村55.3万饮水不安全人口,总投资为2.38亿元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5%。据统计,2005年以来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规模、投入的资金和效益,分别是过去20年的2倍、0.7倍和0.8倍。提前两年实现“十一五”15.59万人的饮水安全规划。“十二五”期间全州计划解决49万人,其中纯牧区缺水人口为20万人,到2015年使饮水安全普及率基本达到95%以上,自来水入户率基本达到95%以上。防洪减灾方面:在防洪减灾方面建成防洪河堤302.47公里,其中:达标堤防长度163.11公里,保护耕地17.45万亩、保护人口33.36万人;水土流失治理:全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.13千公顷,其中:小流域治理面积51.16千公顷。中小河流治理建设: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自实施以来,共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6项,总投资2.48亿元,治理河长181.45公里,新修堤防160.49公里,加固堤防28.13公里,保护人口15.11人,保护农田和草场12.43万亩。完成玛曲县河曲马场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,总投资441万元。主要江河支流治理项目:加大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力度,实施白龙江干流迭部县城段、洮河干流卓尼县城段、洮河干流临潭洮滨段、洮河干流碌曲县城段、大夏河干流夏河尕寺沟至克芒切沟段防洪堤建设项目,总投资7362万元。
甘南州“十一五”时期以来,已建、续建及储备重点项目列表见附件。